近日,由重点实验室研究员高松老师负责起草的吉林省地方标准《水质 硝基苯类化合物的测定 针阱微萃取 气相色谱法》(DB22/T 3120-2020)获准发布,并将于2020年6月15日正式实施。该标准是基于专利成果转化的针阱微萃取技术,由吉林大学自主制定首个生态环境领域的方法标准。标准的技术内容代表着快速样品前处理的科技创新成果,标准的实施也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过程。该标准的发布和实施标志着针阱微萃取技术的应用迈出了标准化和规范化的重要一步,成为高校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典型范例,也为针阱微萃取技术产品的推广应用开辟了通道。
该标准的制定历时近两年时间,先后经历了预研、立项、起草、征求意见、审查,批准及最后的出版等多个阶段。标准中规定了用针阱微萃取-气相色谱法分析水中硝基苯类化合物,适用于地下水、地表水和生活饮用水等多种水质,取样量仅为1.0mL,方法检出限0.08-0.24ug/L,均低于或等同于现行国内外相关分析方法标准。
针阱微萃取技术是将采样、提取、浓缩及色谱进样等过程集于一体,实现一根“针”3分钟解决样品前处理,免溶剂安全环保;针阱微萃取器只有一支笔大小,携带方便,操作简单,不像传统方法那样,需要经过复杂繁琐的样品前处理过程,需要大量的水样、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可有效避免有机溶剂对操作人员健康和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大幅提高样品分析效率。
在本标准中,应用针阱微萃取技术实现了水中的硝基苯类化合物快速提取&分析,而在实际应用中,还可扩展到其他污染物,如SVOC、VOC、农残、石油烃、POPS、新型污染物等,可实时、快速监测环境中目标污染物的成分、浓度,实时监控体系中目标物的迁移、转化、降解、反应等动态变化趋势和过程,是环境污染修复和治理研究的有力工具。在应对突发性环境事件时,本标准和针阱微萃取技术更能在应急监测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利用其技术优势,可在最短的时间内说清楚污染物类别、污染物浓度和污染范围,为应急处置决策提供快速准确的技术依据,从而有效控制事件的环境影响。
此外,除了针对环境大气、水、土壤等样品,针阱微萃技术可广泛应用于环境、石化、食品、医药、国防等领域的样品分析,如食品中风味物质、香精、香料,国防(爆炸物、火药),人类和生物呼出气、血、尿和体液中药物,聚合物固体样品中痕量杂质,药物中残留溶剂,以及气体硫化物及挥发物等。